自测血糖的七个常见误区及其正确做法
误区一:长期不校准血糖仪
错误做法:许多人使用血糖仪时,往往忽略了定期校准的重要性,认为只要血糖仪能正常显示读数即可。
正确做法:血糖仪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,建议每半年到一年校准一次,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。校准时可以使用校准液或与静脉血血糖进行对比。
误区二:试纸存放不当
错误做法:一些人将血糖试纸随意放置,或未密封保存,导致试纸受潮或暴露在极端温度下。
正确做法:血糖试纸应密封保存在干燥、阴凉、避光的地方,避免阳光直射,温度一般应在2℃—30℃之间。试纸开封后,有效期为开瓶之日起3个月。
误区三:重复使用采血针
错误做法:为了节省成本,一些患者会重复使用采血针。
正确做法:采血针应一次性使用,重复使用不仅会增加感染风险,还可能导致针尖变钝,增加采血时的疼痛和影响采血量。
误区四:检查环境的温度过低或过高
错误做法:在寒冷或酷热的环境中进行血糖检测。
正确做法:血糖仪的工作温度一般在10~40℃之间。在寒冷的环境下,应先将手臂下垂或用温水浸泡双手,使指尖充血。
误区五:用碘伏或碘酒消毒
错误做法:使用碘伏或碘酒进行手指消毒。
正确做法:碘具有氧化作用,会与试纸上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,导致测试结果偏高。建议使用75%的酒精消毒,并等酒精完全挥发后再采血。
误区六:使劲挤压指尖采血
错误做法:在采血时过度挤压指尖。
正确做法:过度挤压会导致组织液混入血液,影响血糖测量结果。正确的做法是轻轻挤压指腹,让血液自然流出。
误区七:只测空腹血糖
错误做法:许多患者只关注空腹血糖,而忽略了餐后血糖的测量。
正确做法:餐后血糖对于评估糖尿病的控制情况非常重要。建议不定期测量餐后血糖,以了解饮食对血糖的影响。
通过避免这些常见误区,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准确地监测血糖水平,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情,提高生活质量。
文章来源科普中国,侵权联系删